内容提要:传统的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那力是从完整一气来的!!
传统的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那力从何来?
中国北方太原有一座与黄鹤楼齐名的飞云楼,相传为唐朝大将尉迟恭所建,总高23米,纯木质结构。该楼有三绝:明三层暗五层,另外一绝,就是全楼没有用一颗铁钉。笔者为啥要提这个呢?因为这跟我论述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那力从何来?这直接涉及到传统修炼中的一个关键的东西,接骨斗榫。
台湾的潘岳先生也提到过这个接骨斗榫的说法:“骨骼是用来定位的,关节是用来转换劲力的,筋健和肌肉是用来产生力量的……”
当然,间架和结构都得通过接骨斗榫,这是个复杂的工程来完成的,不是简单的局部的工作可以解决的。这过程是由表及里,由粗及细的,而且几乎含括了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接骨斗榫的前提,在于“骨”、“肉”的分离。“骨”,应该按照我们的意志,摆成某个几何造型,而肉,应该在我们意志的指挥下,在不涉及骨头的情况下,做某些运动。“骨”、“肉”分离是身体能够感觉到骨骼和肌肉可以独立控制,即“力不为形之所拘,形不为力之所累”。 用形象的概念来譬喻,象是几个木棍在搭架子,这是骨头的要求,必须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摆成某个几何图形。但是,单是木棍搭架子,是不稳健的,很容易散架。所以,我们采用绑带,一层层的将木棍缠起来,直到将木架子成型。但是,绑带在缠木架子时,不能随意的让骨头动起来,应该尽量的把骨头固定在某个几何图形上。真正缠住架子之后,即便把架子扔了,依然实际架子。这是很难用语言在描述的概念了。这绑带在缠木架子的工作,杨家叫抽丝,陈家叫缠丝。其他武术形式也一样有不同的描述,或叫裹 或叫贴 或叫“内开外合”,“里抽”也是一种说法;还有“内聚”、“塞”、“骨节填实”等说法。
太极拳象是跳舞的房子,造房子必须从每一关节处开始搭建间架,切实地把房子造得象与黄鹤楼齐名的飞云楼一样实在了,房子的空间就自然的出来了。倘若架构不稳健,这空间随时会丧失的。人体原本就是一个有三大节九小节甚至更多的节组成的几何体。倘若这些节节之间的构成不了稳固的几何体,随便他如何吹牛,都显示不出内功来的。任何内功,都得符合力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内功拳除了劲能作用于人外,另有一因素,涉及人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势。针扎人,是劲。人见针扎来,想逃,就是势。刀,是有了一种现实的威胁所以才有了势能。当你跷维脉络畅通的时候,你的手其实就是锋利无比的刀。对外的劲是都是靠阴面的肌肉向里贴产生的,即里开=外合。劲都是走阳面的,走阴面的是气血。所以老拳论有云:浊气下降(气血),清气上生(劲)。内劲始终走阳面的。太极拳之所以称之为内功拳,与其他运动方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内动"。躯体百骸就是"外",脏腑器官就是"内"。这也许是拳学的基本功所在!!这是内功拳与外功拳的主要区别。倘若想建立间架结构模型,也是分层次的模型:第一,我们得理顺相对静态的间架结构下的运和动;第二,与对手的协同和对待。
太极拳初期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完整一气。理论上说,要解决完整一气,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上下相随,左右相连。实际训练中,其实还只是做到人体三大节的节节贯穿而已。两只胳臂、手,与整个身躯、头,再与整条腿、脚底之间,形成一个有机体。三大节贯穿的关键,是中节的完整。三大节之间,根节稍节与中节只的关系,就象是插座与插头的关系。中节身躯是插座,根节两腿与稍节两手,就象是四个插头。首先得将插座摆放在一个平整的地方,然后将四个插头一一插上,这样才能完整一气。孙禄堂先生的主张:“肩胯里根极力回缩”。根据生活经验,先将插座平整的摆好了,才能方便插头入榫,插好了,才能通电。还有个说法:就象是一节节电池,正负极对接,练的就是这个。有很强的“电压”。只有如此才有完整一气可言。身法决定一切!又如,拳架里的每一个动作的动力都是来自脚底!《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就象是你家的自来水,水源都是来从自来水厂的。这是绝对不会错的真理!拳论接下来还补充了一句: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拧开水龙头,随感斯应了,水就自动的流了出来。
推手初期要解决的是:水龙头一拧(接口)。陈微明夫子的的话:“太极拳就是要出手拈住人家,拈不住就不要打,证明自己工夫还不够”。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例如:举个方凳的例子:一个榫卯的结合的死(好的凳子);一个榫卯的结合的不死(不好的凳子)你分别去坐它,结果会怎样呢?活的容易坐到地上嘛!坐到地上,是你去坐自己被晃到地上……凳子形不散又恢复原形,榫活的方凳就是太极所需搭建的间架结构;坐到地上则是太极推手所要追求的效果(舍己从人),让人打而打不了,亦即是以静制动的一种诠释!道也好!拳也好!其实本来就很生活化的,不然,为什么大道至简!传统拳术用劲之道尤其强调胯,胯为中节转化之中枢,“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故有“胯似鱼打挺,后胯逼前胯”等中节运劲用劲之核心要领。亦即是中华武技的特性(是随时随地能够克服阻力,否则就是招法和体操)得以展示的根本所在。
田兆麟老师曾形象的说:“太极拳象是洋龙”。田兆麟老师,他民国初前曾做过北平消防队员。洋龙,就是而今的高压水枪。意思是不能用高压水枪来砸人,而是水枪不动,如何让水加压,让水来冲击。理解了洋龙,那么在身法训练上,我们结合老一辈的说法,就能找到依据了。用气?这两个字也容易让人误解。《吴越春秋》里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这气不是凭空而来的,首先得布形。意思是,先得将自己的身形调停妥当了。把自己的间架摆好了,躯体的各关节入榫了。只有在自己的身形上多做文章,才能“候气”。身形间架调停妥当后,气氛也自然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在神态的指挥下,身形与气氛一起的运动,这才是与神俱往的含义。
武术的基本训练,无非是将身体这三大节,练成完整一气。“用意不用力”的原因是:“完整一气”。传统的内家拳讲究用意不用力,那力是从完整一气来的!!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