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王洛宾,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不止是音乐的标本,更是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音乐人的人生历程的标本。
多情歌者王洛宾:我和西部民歌
王洛宾,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不止是音乐的标本,更是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音乐人的人生历程的标本。这个标本联系着民间和庙堂,舞台和监狱,草原和京城,苦难和辉煌,耻辱和尊贵,贫寒和富有,爱情的难得、失去与滚烫得让人难以承受的彷徨……
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让王洛宾名声鹊起。可到底歌中的姑娘是谁?她真的有倾城之貌么?一场战乱把他送上了西行的不归路!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歌王”称号。
王洛宾是一支歌,一支用苦难和坚守理想写成的人生之歌。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三十年代末,我爱上西部民歌,并想把它精雕细刻,成为声乐小品,六十年来,自己一直在这样作,不过到今天仅有二十首成为音乐会的节目,今后自己当更加努力。有人认为民歌工作只是记谱、填词,是一种简易的劳动,没有什么创作性,近来国内外对我编写的民歌有些争论,在此我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一
我国民歌长期停止在口头文学的阶段,“五四”以后才逐渐进入文字记载,目前有人认为民歌主要是由音乐构成的,并指出我编些民歌的劳动,只是构成一些赤膊旋律。我认为今天的民歌(指能在世上传唱的)应该是文学加音乐,人民群众虽不都是诗人,但群众都有诗的感受,编写民歌唱词必须提高唱词的文学性,同时民歌记谱也是困难殊多,同样一首歌,每个人唱的旋律各异,甚至一个人唱的多段体的歌,由于唱词语言的变化,每段旋律也有不同的变化,因此记谱者要用美的音乐标准去固定它,改编它,尤其是兄弟民族的民歌,由于语言不同,若以汉语去表达它的内容,极为困难。
目前图书馆里,可以翻出成千上万的各族民歌,大都作为资料进入了档案,只有极少数能在世上广为流传,其原因除了获得动人的文学(唱词)和找到美的旋律之外,他还要在这两者之间,加上一个高度艺术的灵犀“一点”,这“一点”我认为就是改编者的创作。
二
三十年代、四十年代间,我编写的民歌,多注明“记谱、译词”,是一种失误,是当时自己没有版权意识所致,五十年代后编写的则注明“编词曲”是正确的。
希望专家们对单纯的记谱译词,能不能传唱五十多年的问题多作探讨,不要死咬着“记谱、译词”的字眼,便否定我六十年的劳动创作。
三
关于有人攻击我,卖断十首民歌,是侵害了中华子孙后代的权益,我要求能举出子孙后代权益损失的事实。两年来在上海、南京、北京、深圳举办了七场音乐会,唱有这十首歌,每场都有电视现场直播,台湾凌峰先生并未干预,上海出版了西部歌王的磁带,也有这十首歌,也未受到干预,这都是事实。
六十年来我编写的民歌,有没有版权,不是由某人的一篇攻击性文章所能决定.我要求全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为我作评定,我可以等待三年,到1998年春天。如果大家认为我的歌应有版权,那就证明我出卖的是自己的版权,如果认为不应有版权,到时向人民请罪也还不迟,失陪三年,谨祝先生们创作丰收。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