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文化部落 >> 正文

杨绛:追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

2016-01-19 11:13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杨绛 浏览:46745810
内容提要:每过“古战场”,常会想到宾四先生谈风有趣。

 

杨绛:追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

 

读报得知钱穆先生以九十六岁高龄在台北逝世的消息,默存和我不免想到往日和他的一些接触,并谈起他《忆双亲》一书里讲他和默存父亲交谊的专章。那章里有一章讲默存,但是记事都错了。九月五日晚,我忽得台北《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季季女士由台北打来电话(季季女士前曾访问舍间),要我追记钱穆先生和我“同车赴北京”(当时称“北平”)的事。虽然事隔多年,我还约略记得。我问季季女士:“我说他记错了事可以吗?”她笑说:“当然可以。”不过我这里记他,并不是为了辨错,只是追忆往事而已。

钱穆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及曾陪“钱钟书夫人”同赴北京。他讲的是一九三三年初秋的事。我还没有结婚,刚刚“订婚”,还算不得“钱钟书夫人”。五十、六十年代的青年,或许不知“订婚”为何事。他们“谈恋爱”或“搞对象”到双方同心同意,就是“肯定了”。我们那时候,结婚之前还多一道“订婚”礼。而默存和我的“订婚”,说来更是滑稽。明明是我们自己认识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绍给我爸爸,爸爸很赏识他,不就是“肯定了”吗?可是我们还颠颠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默存由他父亲带来见我爸爸,正式求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后,(因我爸爸生病,诸事从简)在苏州某饭馆摆酒宴请两家的至亲好友,男女分席。我茫然全不记得“订”是怎么“订”的,只知道从此我是默存的“未婚妻”了。那晚,钱穆先生也在座,参与了这个订婚礼。

我那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外文系,马上就要开学。钱穆先生在燕京大学任职,不日也将北上。我未来的公公在散席后把我介绍给“宾四先生”,约定同车北去,请他一路照顾。其实这条路我单独一人也走过一次,自以为够老练了。动身那天,默存送我到火车站和宾四先生相会,一同把行李结票,各自提着随身物件上车。

那时候从苏州到北京有三十七八个小时的旅程。轮渡还在准备中。到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回苏州,才第一次由轮船载了车厢过江(只火车头不过江)。但那年秋天,火车到南京后,已不复像以前那样需换站到下关摆渡,再上津浦段的车。南北两站隔江相对。车厢里的人和货车里的货全部离开火车,摆渡过江。记得好像是货物先运过去,然后旅客渡江,改乘北段的火车。宾四先生和我同坐在站上的椅子里等待,看着站上人伕像蚂蚁搬家似的把大件、小件、软的、硬的各项货物(包括一具广漆棺材)抬运过去。宾四先生忽然对我说:“我看你是个有决断的人。”我惊问:“何以见得?”他说:“只看你行李简单,可见你能抉择。”我暗想,你没看见我前一次到北京时带的大箱子、大铺盖呢,带的全是无用之物。我这回有经验了。可是我并没有解释,也没有谦逊几句,只笑了笑。

我们买的是三等坐席,对坐车上,彼此还陌生,至多他问我答,而且大家感到疲惫,没什么谈兴。不过成天对坐,不熟也熟了。到吃饭时,我吃不惯火车上卖的油腻腻、硬生生的米饭或面条,所以带匣儿饼干和一些水果。宾四先生很客气,我请他吃,他就躲到不知哪里去了。后来我发现他吃的是小包的麻片糕之类,那是当点心的。每逢停车,站上有卖油豆腐粉汤之类的小贩,我看见他在那里捧着碗吃呢,就假装没看见。我是一个学生,向来胃口不佳,食量又小,并不觉得自己俭朴。可是看了宾四先生自奉菲薄,很敬重他的俭德。

车过蚌埠后(这段路程的来往方向记颠倒了,原文不再修改,谢谢读者指正),窗外一片荒凉,没有山,没有水,没有树,没有庄稼,没有房屋,只是绵延起伏的大土墩子。火车走了好久好久,窗外景色不改。我叹气说:“这段路最乏味了。”宾四先生说:“此古战场也。”经他这么一说,历史给地理染上了颜色,眼前的景物顿时改观。我对绵延多少里的土墩子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宾四先生对我讲,哪里可以安营(忘了是高处还是低处),哪军可以冲杀。尽馆战死的老百姓朽骨已枯、磷火都晒干了,我还不免油然起了吊古之情,直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在望,才离开这片辽阔的“古战场”。

车入山东境,车站迫近泰山,山好像矗立站边。等火车开动,宾四先生谈风健了。他指点着告诉我临城大劫案的经过(可惜细节我已忘记),又指点我看“抱犊山”。山很陡。宾四先生说,附近居民把小牛犊抱上山岗,小牛就在山上吃草——我忘了小牛怎么下岗,大约得等长成大牛自己下山。

我对宾四先生已经不陌生了。不过车到北京,我们分手后再也没有见面。我每逢寒假暑假总回苏州家里度假,这条旅途来回走得很熟,每过“古战场”,常会想到宾四先生谈风有趣。

一九八五年,苏州南举行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大会。默存应主办单位的要求,给宾四先生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回大陆观礼。默存的信写错了年份,把“明年”写成“今年”,把“二千五百年”写成“二千年”,主办单位把信退回,请他改正重写。我因而获得这封作度的信。我爱他的文字,抢下没让他撕掉(默存写信不起草稿,也不留这类废稿)。宾四先生没有回信,也没有赴请。如果他不忆念故乡,故乡却没有忘记他,所以我把此信附录于后。

一九九一年一月

钱钟书致钱穆书

宾四宗老大师道座:契阔暌违,忽五十载。泰山仰止,鲁殿岿存,远播芳声,时殷遐想。前岁获睹大著忆旧一编,追记先君,不遗狂简,故谊亲情,感均存殁。明年苏州市将举行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大会。此间人士金以公虽本贯吾邑,而梓乡与苏接壤,处廉让之间,又卜宅吴门,乃古方志所谓“名贤侨寓”。且于公钦心有素,捧手无缘,盛会适逢,良机难得,窃思届时奉屈贲临,以增光宠,俾遂瞻对。区区之私,正复齐心同愿。“旧国旧乡,望之畅然,而况于闻闻见见”,庄生至言,当蒙忻许,渴盼惠来。公家别具专信邀请,敬请片楮,聊申劝驾之微忱。衬拳边鼓,力薄而意则深也。即叩春安不备。

宗末钟书上

杨绛同候

一九八五年二月三日

后记:

这封钱钟书先生致钱穆先生的信,录自杨绛先生的回忆散文《车过古战场——追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后收入《杂忆与杂写》一书,花城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杨先生介绍此信的背景说,当年要举行盛大的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纪念大会,打算邀请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参加,长期寓居台湾的钱穆老先生(字宾四,1895——1990)亦在其列,当时除了用公家的名义正式发函邀请之外,又特别请钱钟书以个人名义写信去劝驾。据杨先生说,起先钱钟书在信里写错了几个数字,

“主办单位把信退回,请他改正重写。我因而获得这封作废的信。我爱他的文字,抢下没有让他撕掉(默存写信不起草稿,也不留这类废稿)”。

于是这封信才得以留存。后来杨先生遂将此信作为追忆钱穆先生文章的附录发表了出来。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14-06-29 19:46
2018-12-07 09:56
2015-02-20 14:33
2018-01-06 09:34
2016-01-31 11:01
2014-10-27 07:02
2017-08-17 09:53
2015-07-19 08:21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