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聚焦 >> 繁體板塊 >> 正文

【凉州赏雪台】北野:《一个人的西部》和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

2015-12-29 16:00 来源:www.xuemo.cn 作者:北野 浏览:47018720
内容提要:文学精神就是一个作家在创作当中所秉持的一种文学观点。雪漠秉持的文学观点就是直面西部。

 

北野:《一个人的西部》和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

 

主讲:北野        整理:未央

 

北野,原名程对山,字悟峰,甘肃凉州人。甘肃省史志学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自由撰稿人,独立传媒评论者。在《中国文学》《飞天》《甘肃日报》《杂文报》《党建文汇》等报刊发表作品近100多万字。主编或参编《中华之最年鉴》《甘肃地方辞典丛书》《甘肃政区大典武威卷》《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石羊河史话》等著作多部。现为武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地情资料丛书副主编。

未央,原名董艳梅,甘肃凉州人。“凉州赏雪台”读书交流会发起人之一,凉州区本命年祈福文化用品专卖店经理。武威市作协会员,曾在《星星》《绿风》《西北军事文学》《平川文苑》《凉州文艺》《武威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多篇。

【按】20151119日,一场主题为“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的讲座活动在武威职业学院多功能厅举行。讲座伊始,香巴文化的武威志愿者们代表雪漠老师和“香巴爱心读书工程”向学院图书馆捐赠了雪漠老师的全部著作,包括文学类、文化类共2133本书,码洋1399元。此次活动由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周兴威主持,学院150多名师生参加了活动。此次讲座,北野老师就雪漠老师的自传体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的创作成就为线索,依次从文学、雪漠、西部文学精神和《一个人的西部》的艺术特点四个方面向广大师生解读了他所理解的作家雪漠的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现经北野老师同意且通过审定,将讲座录音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正文中的小标题系北野老师审定时所加。

讲座要点

    技术时代里的文学意义

    雪漠和西部文学

    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

    《一个人的西部》的希望和寄语

    实现更大更高的人生价值

一、技术时代里的文学意义

看到这么多朋友对本土作家雪漠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很感兴趣,我非常高兴。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大家知道我是专门从事武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编纂、整理的一个文字工作者。今晚受香巴文化研究院和“凉州赏雪台”之邀,在此进行一场与著名作家雪漠有关的文学解读活动,我的心情介于惶恐与欣慰之间。惶恐是因为自感学识浅陋而不能深刻解读与雪漠有关的西部文学精神,欣慰则是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活动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认识本土这个著名作家的同时,也喜欢武威职业大学所在的这个名为“凉州”的地方文化和人文背景。刚才周馆长说到我们是职业大学的学生,我们主要是把技术和技能作为主要学业的,但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文化建树方面的学问。我就想,在这样一所以技术和技能为主要学业的大学里,却有这么多很可爱的朋友坐在这个礼堂里,来讨论与职业技能很远很远的一些文学概念,这倒让我有了一丝小小的感动。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大家一看这个题目,也就大致知道了我今天和同学们交流的内容至少包含四个关键词:文学、雪漠、西部、《一个人的西部》。因为多媒体条件所限,我准备的PPT在大屏幕上不能正常演示,可能会影响我在讲座中的部分引用资料的展示。好在于,我对今天讨论的内容还算比较熟悉,我索性撇开PPT不依赖技术而进行我的讲座。有时候技术的运用确实能够帮助我们省却许多麻烦,但过分的依赖技术也可能会坏事。这个小小的变故让我想起了很长时期里有部分文化学者所持一个观点,那就是,现在越来越发达的技术正对文学和艺术构成巨大的损害和侵害。最早持此观点的是复旦大学的年轻的七零后教授严峰。他在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便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消息“技术是怎样把文学干掉的”。在那个消息中,严峰教授曾设想,如果朱自清先生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会怎么样呢?他说,在非常美好的一个夜晚,朱自清先生想到日里看到的荷塘,就披上大衫悄悄来到荷塘边上。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月光淡淡,荷叶田田。于是拿出手机“喀嚓”一下,然后把拍下的照片放在朋友圈,写下几个字:月光下的荷塘很美。然后就回来了。然后按凉州话说就是“木有了”。《荷塘月色》木有了,文学木有了,技术就是这样把文学干掉的。有同学就问,技术真的把文学干掉了吗?现在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雪漠老师不是还在创作吗,而且每次的矛盾文学奖都有那么多的作品在送审、在参评,并没有干掉啊。也有同学会说,技术固然把文学干掉了,但图片、绘画不是留下了吗?朋友们,这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人的西部》所讨论的问题。技术固然没有把文学干掉,但至少它对文学有负面影响,我们现在还有几个人会拿一本文学书籍静心地阅读,而没有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无意识的滑动?其实,技术把图片留下了,那篇千古传诵的《荷塘月色》却消失了。假设我看到一张荷塘的图片,我就没办法判断这是夏天的荷塘还是秋天的荷塘?这是清华园的荷塘,还是北大未名湖的荷塘?而且图片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难以言传,不可言说的复杂情愫。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一种不可排遣的孤独和寂寞,还有一份淡淡的哀愁、一份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忧世伤生的婉约情怀。所有的这一切,仅凭一张图片能看到这些吗?所以,在今天技术占领天下的这个时代里,文学依然有它的一席之地,有它不可替换的心灵升华的伟大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早就说过“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一幅画即使非常生动、非常清亮,虽然也可以通过物象窥见绘画者的情感,但这种对情感和精神的传递与表达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一幅画毕竟是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束缚里来匡定一个形象,并以此来表达画家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而文学呢,则没有上面的局限,文学除了营造出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画面外,还会定格一个时代,呼唤一种信仰,净化一种灵魂。所以, 技术时代里文学存在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二、雪漠和西部文学

雪漠的《一个人的西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8月第一版,首印一万五千册一月内售罄,再印一万五千册,短期内完全发行。现在,我想就《一个人的西部》这本书来和大家交流,雪漠这位作家之所以获得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就是因为他在文学创作当中,坚守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坚守了“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

事实上,“西部文学”这个概念严格来说不是本土产品。发生于十九世纪的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开始出现了美国西部文学。“西部文学”作为最具美国特色的通俗文学,伴随着西部牛仔的崛起而诞生的一种有叛逆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文学样式,成功地再现了美国社会和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在现代中国“西部文学”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而清晰的概念,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并没有出现倡导和建设概念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出现过有关“西部诗歌”的讨论和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边疆文学》、《西南文学》刊物,《新疆文艺》还改名为《中国西部文学》,试图扛起西部文学的旗帜,但由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建设西部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许由于近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西部文学概念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时下西部文学代表人物无疑当属咱们凉州籍作家雪漠。雪漠老师正在通过自己的笔触努力搭建这样一个文学流派,其笔下的苍凉古朴的大漠风光、艰辛却勤奋的人民生活以及西部村落里古朴而执著诸种风俗传说,使之文学创作带上了极为明显的“西部文学的特征。

雪漠笔下的西部文学,其实就是凉州文学。我们来自甘肃各地,在凉州可能生活了一年、两年或三年,可以想见,我们对“凉州”的了解是极为浅淡的。在古代,“凉州”是非常大的一个概念,西汉武帝曾置九州,后将雍州改为凉州,武威始有凉州之称。东汉时期的凉州,从南疆西域诸国经河西走廊、直至宝鸡潼关以西近有两个省的面积都属“凉州”。所以,“一个人的西部”,我说就是“一个人的凉州”。可是,为啥雪漠先生不说“一个人的凉州”而说是“一个人的西部”呢,他为啥不说“凉州精神”而说“西部精神”呢?这就是大艺术家和小艺术家的区别。四年前,曾有一位朋友写了一本书,题为《古代凉州的十张面孔》,从古代凉州的历史人物中选了最历害的十个人,每个人写两万字,共二十多万字的煌煌大作。可惜这本书印出来后,只在甘肃周边发行了一下,后来就一直码在了地下室里。复旦大学的教授张宏杰用一年时间写出了一本名为《大明王朝的七张面纪》的书,首印一万册,却一下子卖光了。如果雪漠把《一个人的西部》写成“一个人的凉州”,估计在全国范围内是没有几个人阅读的。但是,《一个人的西部》除了考虑到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因素,又能以典型的凉州地理环境的描述作为全书的叙事基调,实现了对整个西部地区的风土、风物、风情和西部人民的生活情状的完成抒写。其实,雪漠是以“凉州”为核心,对凉州这个“小地方”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大书写”,从而全方位、广角度地记述了整个中国西部的文化乡愁和文化记忆。在这里,雪漠穿透了已被固化了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的凉州地域文学的表层色调,超越风俗民情等题材层面,开掘了西部文学历史与现实丰富多彩的精神价值,重新调适带着自己感情烙印的文学色调,去发现了一个真正的西部。雪漠没有满足于仅是描摹凉州的沙漠、骆驼、戈壁、草原等一些西部独有意象和风土人情,而是把“凉州”当做一个西部的地域标本,将凉州的民间精神特质引申开来,去打造西部文化精神的魂魄,以一个著名作家的人格自省和博大胸襟创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西部文学”作品。

三、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就是一个作家在创作当中所秉持的一种文学观点。雪漠秉持的文学观点就是直面西部。是不是别的作家就没有直面西部呢?“直面”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高中学过的鲁迅先生所写的《纪念刘和珍君》,我们曾第一次看到“直面”。“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先生所说“真的勇士”才敢于“直面”,是不是我们这些弱小者就不敢直面了?血淋淋的现实,惨绝人寰的屠杀事件在你面前,除过一些冷血动物,很多人会掩藏目光不忍直视当前的悲惨事实。所以,有时候“直面”真的需要一种勇气。雪漠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除了有勇气之外,还包含一种品德。一种坚定、执著、恒定的品德,一种浸透了关心西部百姓生活的赤诚情怀的悲悯品德。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也是我们西部的评论家,他是甘肃天水人。雷达先生对雪漠的评论就特别准确,他说雪漠的小说不只是对西部人艰难生存的忠实写照,更有对西部人“精神品性的深刻开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文学固然边缘化,西部文学因其贫困的地域因素而更加边缘化。王凤俊教授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政策》中曾指出,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共二十一个省区,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根据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的煤,石油的67%,天然气的75%,可开发水资源占96%,因为不加开发却依然濒于贫穷地位。难怪会“孔雀会东南飞”,因为西部地区土太瘦,蓄不住油。西部的天空阴云密布,逆风飞扬,不适合这些孔雀飞翔,一些有才华的人只有飞到东部去才能一展宏图。但是,西部地区经济衰弱,人民贫穷,难道就成为一种永远的事实吗?雪漠老师不甘心,他顽强地把西部农民生存的艰难现实告诉大家,顽强地把在西部广袤大地上升腾着的人格精神传播至华夏大地。雪漠的《一个人的西部》就携带着一种非常真诚的善良的质朴的情怀,如同西部大地上的黄河一样,缓慢地流淌着温柔敦厚的水波;如同西部大地上的祁连山一样,堆垒着质朴憨实的内蕴。如果说雪漠仅仅是一部书这样书写,就不是西部文学精神,难能可贵的是,他所有作品都是以西部的自然、西部的人民、西部的历史传说、西部的文化遗存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有论者曾将这样的书写特征加注了一个文学标签,称为“西部写实”,由此可见,这样的执着的关注西部、热爱西部的艺术追求,正是当下文学创作中难能可贵的一种坚守精神。

山西有位作家叫韩石山,曾是《山西文学》的主编,因为主张中学课本中应该撤下鲁迅的作品而备受文坛诟骂。特别是他的一本名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书曾在文化界引起空前争议。他说过一句话,一个作家的成长历史一般分三个阶段,那就是“青春放歌、中年治学、老年治乡邦文献”。韩石山的意思是说在青春时,你要饮几杯酒,写几首诗,谈一场风华雪月的恋爱,把你的才华张扬出去,让人知道你,发现你,这才不辜负青春啊。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学过“毛遂自荐”的成语,毛遂说人的才华用不着遮掩,也难以遮掩。谁要遮掩才华,是相当于把锥子放在袋子里,然后把口袋扎紧,但是你能扎紧锐利的锥锋吗?成语“脱颖而出”也是这么来的。当时很多人嘲笑毛遂不谦虚、不大器、到处张扬宣传自己。毛遂就用这样的故事反击他们。我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要“青春放歌”,就是要用文学精神把我们心中的激情点燃,把我们的青春唤醒。而“中年治学”呢,指作家到中年时期要潜心研究文学创作的深奥理论。“老年治乡邦文献”,是指作家到老年时似乎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他会回忆家乡度过的一切的一切,然后靠回忆靠翻阅家乡的史志著作,把家乡的文化风俗传承下去。韩石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作家一般的成长规律。但是雪漠先生呢,“青春放歌”时,就开始在作品中关注西部及西部人民的生活现实。在他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写出的中篇小说《长烟落日处》,就写出了西部大漠、写出了河西走廊。中年时期的“大漠三部曲”更是以西部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其写作对象,现在年过半百仍推出《野狐岭》《一个人的西部》等大气磅礴的西部文学作品,我们说,这种关注西部、热爱西部的执著虔诚的创作态度就是一种文学精神。所以,“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勇敢写实精神,此外还包含一种关注热爱西部家乡的坚定、执著与恒定的品德情怀。

雪漠因为具备“直面西部”的勇敢写实精神,所以作品中真实的描摹出西部人民广袤隽永的生活画面。关于雪漠所有的文学创作,在评论界有个概念叫“雪漠烙印”。什么是“烙印”?烙在你身上,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迹就是“烙印”。“雪漠烙印”包含三个概念,其中之一就是前面所说的“西部写实”。东汉有位史学家名叫班固,写了一部《汉书》,后世评价很高,被赞为“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我认为,雪漠的文笔同样兼具这样史诗笔触,真实地原生态地再现了西部广袤无垠的生活现实。在《大漠三部曲》中,《大漠祭》写的沙漠边缘一个村庄,老顺一家生活情景;《白虎关》写经济大潮中一个沙漠边上名为“双龙沟”的地方发生的惊心动魂的淘金故事;《猎原》写的是沙漠边缘、长城边上猎人在狩猎生活中的灵魂冲突。我们常常感叹雪漠的作品成功地把西部“凉州”日渐消失的一些文化现象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记载下来、留存下来了。同学们一定听过非物质文化。什么是非物质文化?就是附着在物质表层带有某种精神和象征的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台榭”是物质的,几百年过去你就找不到了,面前只是一些残山剩水。但是屈原的辞赋却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这是非物质的力量所在啊。一块普普通通的红布,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戴在新娘子的头上,把她遮盖起来就成了盖头。盖头有什么特殊含义?有什么特殊的讲究?这些含义和讲究就是非物质啊。一块白布,也没有任何意义,但系在腰里,就成了孝带。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一般都不太关注,但这正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根系,是我们汉民族的灵魂。这些传统的东西如果真的没有了,我们还是华夏民族吗?如果陕西没有了秦腔,陕西还是陕西吗?如果天祝藏族没有了“格萨尔”、没有了锅庄舞,天祝还是天祝吗?如果凉州没有了“凉州贤孝”,凉州还是凉州吗?把一个民族所固有的、特征性的东西留存下来、保存下来,这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啊!雪漠先生正是用文学书写为手段,致力于做这方面的工作,把这些保留下来,所以说,作家雪漠的“直面西部的文学精神”,就是立足凉州,将濒于湮灭的中国西部农耕文化以“乡村史记”的形式予以完整记载的执着与文化关怀精神。

四、《一个人的西部》的希望和寄语

《一个人的西部》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用半生的回忆燃烧自己,用走过的路点亮自己,只为照亮有缘的你”。我看到这句话,一直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回忆就回忆,为啥是“燃烧自己”呢?因为这种回忆附丽着一种对往事的纪念,对逝水年华的一种怀念。我前面讲过,如果我们是官二代、富二代,锦衣玉食,出有车,食有鱼,童年很幸福很美好,象美国一样没有历史,你会回忆吗?即使回忆那也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如果我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流浪、挣扎在饥饿线上,这样的日子过了好长时间,直到暮年,让你回忆,你还愿意回忆吗?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啊!朋友们,回忆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用半生的回忆燃烧自己”是作家人生经历的概括。我们翻开《一个人的西部》,雪漠的经历真是坎坷,十几岁师范毕业在乡村中学当教师,开始文学创作后又调到乡村小学,选调到城里当老师却又自己要求返回乡村,来到乡村学校时乡村辅导站站长却不接受他来这里工作。同学们是不是很疑惑啊?雪漠不是作家吗?他怎么是这个样子呢?是的。雪漠就是这个样子,但他又不是这个样子,他不论怎样的颠沛流离,他的心中始终都有一盏灯在亮着。现在,他把自己点亮的这盏灯放大、放光,照亮我们的人生,这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大学生们应该感到幸运和幸福的事。事实上,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一些关键时候应该需要得到一种人生意义的提醒和启迪,遗憾是的大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没有在这种时候逢到过这样的提醒和启迪。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人的西部》就是这样一本提醒和启迪我们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并走向成功的书,所以,比了更多的误入歧途的人们而言,我们因《一个人的西部》而感到幸运和幸福。

《一个人的西部》是散文。散文需要真实的,非虚构化写作,这是当前中国文学中很好的一个课题。雪漠把散文写的象小说一样波澜壮阔,极富有吸引力,我刚才讲的他的经历难道不象小说吗?他从中学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学里教书,在大年三十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咦,谁家放炮”,下联是“哦,他们过年”,橫批是“与我无关”。辅导站长看到非常生气,说全国人民都在大干社会主义怎么会“与你无关”呢?雪漠依然不动,孤独地进行他自己的文学创作,所有这样细节素材,都是真切的纪实的,因而阅读也备感亲切温暖。《一个人的西部》文学性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也是个性化和典型化。雪漠说,“我们终此一生,不过是空破虚幻,成就一个完善的自己。”这是《一个人的西部》给予我们的大有深意的希望和寄语。细加思量,有时候,我们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里,所以要窥破虚幻。同学们可能会说:“我不虚幻啊,你看,我玩着手机,女朋友坐在身边,吃着麻辣烫,多好啊!”但是这种生活是你想要的生活吗?不是的。你真实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是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是某个行业的优秀人才,为这个优秀的真实的想法去努力奋斗,这就是变化的世界里成就自己和完善自己的生活真意。雪漠和他的文学创作,以真实的西部生活场景为艺术环境,写出了一个文学青年成为一个大作家,为文学坚守困窘的生活现实的一种执着精神。我在解读《一个人的西部》时,想起另一个作爱阿尔贝•加缪,这是一个法国作家,1957年“诺尔文学奖”的得主。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塑造了一个人物,一个国王,让他去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在神像面前把石头推到山顶就行。但是国王很快发现,世界上最可怕的惩罚也没有这么严重的。因为国王把石头推到山顶后,山顶尖峭难以放置,石头又滚下来了。然后国王继续推石头上山。这样没有任何目的任何希望的劳动对人可算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惩罚。但国王没有退缩,仍在继续“推石头上山”,还在“推石头上山”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些革命道理。当人生变得非常虚无的时候,我们也要在虚无的人生意义中悟出一些活着的真意。如果目的是虚幻的,我们就把过程看作目的吧!就因为这样一个感悟,天神罢免了对国王的惩罚。也因为这样一种文学理想,一种文学精神,当年的诺奖文学奖就授予了阿尔贝•加缪这个世界级的伟大作家。在《一个人的西部》里,我仿佛看到,雪漠先生就在这样推着石头上山且整整推了二十多年,他推出了《大漠三部曲》《灵魂三部曲》《野狐岭》,推出了《光明大手印》系列。这就是说,只要有坚持精神,只要有信仰追求,没有什么理想是实现不了的。春蚕吐丝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它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来的,但“春蚕”至少要知道,它的吐丝是“有意义”和“有希望”的。

五、实现更大更高的人生价值

前面说过,雪漠在二十多岁时写了第一篇中篇小说《长烟落日外》,我至今还能背出这部小说精彩的开头:“落日像猪尿泡,灌满了血,大约耐不了焦热,才向西山后躲去。飘经山顶时,被突兀的怪石划破,便溅射出几道血淋淋的红光。血光渗入黄土山,山坡才血样红。”就这个开头,当时飞天小说编辑十分赞赏,当场鼓励雪漠说你这部作品还要如何如何完善,你以后的文学道路将如何如何发展。雪漠非常自信啊,甚至有些骄傲地说,十年后我会在甘肃出名,二十年后我会在全国出名。编辑不信。但十年后,他真是在甘肃成名了,《大漠祭》出版后入围大红鹰文学奖、上海长中篇小说奖。紧接着,冯牧文学奖、鄂尔多斯文学奖等接踵而至。

作家雪漠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教授讲的故事。一个博导教授给研究生上课,他将一个方形的玻璃器皿放在桌子上,里面装了一块很大的石头。然后博导问他的学生,这个玻璃器皿里面装满了实物吗?学生们说没有。教授又在里面放了些碎小的石子晃了晃,方形器皿显然“满”了。教授又问学生,这次满了吗?学生们说这次满了。可是教授又抓了一把细小的沙子放在了里面,再问时,学生们不回答了。教授又拿了一杯水倒了进去。这时候,教授问他的这些高智商的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呢?你又想到了什么”?希望在场的同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片刻的沉默之后,一个学生回答,我想到胸襟要博大,要能包容一切。另一个学生说,我想到了只要你愿意做出事业,就能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找到一个很好的位置,就能把你盛装下去。但是,教授都摇头了。教授说,如果我们把大石块取出来,先把小石块先装进去,我们再能加进去这个大石块吗?如果我们在一开始的瓶子里装满水,还能加进去一把细小的沙子吗?

亲爱的朋友,人生伊始就要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你的心上,拿在你的手里,然后你才能负载更多的东西。如果你一开始就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屑的微不足道的东西拿着不放,那你将来就不可能拿起更博大更厚重的事物了。对于人生而言,那不是令人痛悔的巨大遗憾吗?人生有得必有失,你不放弃一些错误的、渺小的、低俗的东西,你能坚守正常、伟大的、崇高的东西吗?雪漠的成功就是这样,在刚起步时,他就把一块大石头捧在了自己的的手心里,把大事业、大理想搁置在自己的心上。雪漠的文学创作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觉悟、关于灵魂清醒的一些故事,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无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让我们在阅读雪漠作品的过程中追求实现更大更高的人生价值吧!

这就是我今天与各位同学交流的内容,谢谢大家。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11-05-25 22:32
2020-08-06 10:35
2020-08-04 22:32
2015-12-29 16:00
2018-06-05 09:59
2011-04-06 11:24
2016-08-09 17:16
2011-10-24 10:29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