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创意写作 >> 正文

李家学:忆江南

2015-09-03 09:07 来源:www.xuemo.cn 作者:李家学 浏览:48529861
内容提要:回过神来时连光也寻不见了,只留下她上桥时那回眸一望,在心中定格了多年。

 

忆江南

 

/李家学

 

《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毕业实习的时候是甪直,那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2500年的历史同苏州城一样年长。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古镇保留了从春秋到清代以来的名胜古迹,居民保留了几百年前生活的意韵、淳朴、宁静和幽雅。

最早对水乡的印象是在课本里,叶圣陶笔下的万盛米行,早已成为昨日的回忆。竟不想几年后我竟踏上了这片曾经朝思暮想的土地,一呆就是八年,竟常常乐不思蜀了。只是米行已不再营业,早成了著名的景点。水巷被马路取代,汽车从四面八方运来生活的必须,乌篷船早已不再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游人游览水乡必坐的项目。多由50岁下下的村妇摇桨,穿蓝布衣衫,头戴斗笠,使着乌黑发亮的乌篷船徜徉在水中,让古镇有了一番别样的风情。偶尔遇上热情开朗的船娘也会跟乘客开开玩笑,把船摇晃的象是玩弄手中的玩具一样,娴熟的技艺也常常为她带来一片喝彩。要是游人肯出上十块钱,船娘的水乡小调也是张口即来的,曲调节拍规整,曲折流畅,委婉动听。别去管那歌词了,只三五句你定会被歌声吸引,往往才唱上几句便停了。常让船上的、岸上的驻足了望眼欲穿的盯着船船娘期待后面的唱段。船娘便大大方的说想听还要再给钱,往往让人眼镜大跌,大失所望,破坏了那份心情,都叹那歌词太短。

江南的美,不止水美,建筑美,人更美。

曾经多少次的梦里,驻足在河边的栏杆前屏住呼吸,对面粉墙黛瓦的屋内,着旗袍手捧长卷面窗而坐的女子,如水墨画一样梦是年少时最美的回忆之一。节假日里,游人穿梭的古镇水巷也倒能见到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子,只是少了那背景映衬,总感觉少了份诗意。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七十二半桥”。古镇依水而建,前街后河,人家枕河而眠。在那个三步两桥的所在,三桥象横着丁字路一样,二条水巷在那里相交,然后各自流走,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聚到一起。才下桥又上桥,便是那三步两桥的最好注解。

在甪直的那一年里,只要空了,总要去老街上走走,不单有美食更为寻那个梦。粉墙黛瓦不知看了多少间,青石板路上也不知踩了多少遍,却没有寻着那个梦。如今老宅内多是老人,青年人已经住不习惯了,多搬到新建的楼房里。很多房子被人租下来改造成饭馆、旅馆,饭常吃,却从来没有住过,怕开改造后的人为痕迹太多,还是留个念想。

 

 

甪直的各色小吃可以不管时间只要肯掏出钞票都能买到,如清明时节用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用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作出象美人胚子样的海棠糕,上面用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花儿便绽放开来。刚出炉时撒着饴糖,吃起来分外香甜。人们说吃海棠糕是一个乐趣,看店里的师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还有以前最爱的“甫里蹄”,据说此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的他在设宴客桌上就经常摆这道菜,而“甫里蹄”之名由此得来。在人们看来,内秀的江南小镇的菜式口味应该是清新淡雅的,而这道菜却恰恰相反,它融合了北方大口吃肉的感觉,又加入了苏式菜肴甜、鲜的风格,口味厚重,能体现江南风格的可能是它比较倾向于取不到3斤的猪前蹄,前蹄肉质好,骨头细。用上好的黄酒,红糖为佐,减少油腻的,因为事先腌制过,入口格外的酥糯,咽下去却仍回味无穷、口齿留香。

 

 

只是这面,却讲点钟点的,第一次进甪直的面馆,还闹出了一个笑话。一进店门便能见到柜台旁的价目表,完全不同家乡的吃法,楞了半天见一人掏出十块钱道:“鲍鱼面”。心想还没吃过鲍鱼,都说很贵的,怎么只要十元一碗,一定要尝尝。便照样学着买了。取面也是象食堂一样的窗口里等着,先把买好的小票递进去,往往只说一句:再加一碗。这是对江南式沟通的最大印象,如同船娘的小调绝没有多余的废话。各色浇头已准备好,等拿到面往上面加上对应的浇头,一碗碗面便这样成了。然后招呼一声音:鲍鱼面好了。只管取了自己找地方坐下。位子也是一样,没有人给你安排位子,先到先得,后到往往被拼桌。吃到口中才发觉,竟是热油爆炒的鱼,大呼上当。直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下面是网上找到关于甪直奥灶面的介绍:

奥灶面深受顾客欢迎,首先在于汤面有特色。它继承传统做法,用青鱼的鱼鳞、鱼鳃、鱼肉、鱼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鲜美异常。其次在于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故肥而不腻。再有就是,面条用精白面加工成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奥灶面不仅选料讲究,味美鲜醇,另外还有“三烫”的特点:面烫,捞面时不在温水中过水,而在沸水中过水;汤烫,配制好的面汤放在铁锅里,用余火焖煮,保持其温度;碗烫,碗洗净后,放在沸水中取用,不仅保暖,还消毒卫生。因此“奥灶面”即便是在数九寒天,食之也能冒汗。

于“奥灶”二字,历来众说纷纭。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腹中饥了,于是来到这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妙,奥妙的面灶”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颜复兴面馆又小又旧,黑咕隆咚;陈秀英年纪大后手脚慢,眼睛不仔细,因此被老吃客戏称为“鏖糟面”。鏖糟是昆山土语,就是不太干净的意思。谁知这个怪名称反倒使它不胫而走。

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在玉峰山下有一家小面食铺,店主是名女子,名叫颜陈氏。她悉心经营,取南北面食之长,制作出一种面白、汤红的红油面。由于色香味俱佳,因而深受过往食客的喜爱,生意兴隆而驰誉古城昆山全县。然而,有些同行为了竞争,便中伤其经营的红油面是“懊糟面”(即邋遢之意)。尽管如此,小面铺的红油面因其货真价实,依然受顾客青睐。一天,店铺来了一位书生,吃面时,他提出建议:干脆取“懊糟”之谐音,用“奥灶”两字为招牌,经营这一独特的风味。这样,经书生和其他食客的广泛传播,“奥灶面”美食享誉四方,很快成为江南的著名小吃。

至于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则不必深究,只管享受这美食便是。

后来到广州,再到宁波寻了好多面馆,却难寻回在江南的那段美食记忆。后来回家乡时总借道苏州,吃一碗奥灶面是最大的乐趣。再后来由于某种机缘发愿终生吃素,那碗面也成了我在江南的一份美好回忆。

第一次走进那粉墙黛瓦的内部,也是在古镇的茶楼里。一是喜欢木楼梯,江南的建筑多小巧精致,脚踏在楼梯上,咚咚的响声象极了寺院里敲揍的木鱼。喜欢面窗而坐,点一杯碧螺春,条条茶叶条索紧锁,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宛如十六七岁的少女在池中翩翩起舞。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茶越喝越浓,早已不喝碧螺春了,那份温馨却留在我二十多岁的记忆中定长伴一生。

那年夏日的午后天有些凉爽,在闷热的夏天并不多见。平日里游人是不多的,我更喜欢有些冷清的气氛,少了人群的喧嚣,便回归了本来的宁静。那河边护栏是最好的倚靠,桥上的狮子是最好的护卫。便在桥下找个地方坐着,是的,我总喜欢这样发呆。那斑驳的墙壁、树上的昆虫,或是岸边的垂柳都是最美的景致,总叫让忘了自己,只是那时还没有正式的瑜伽训练,不知定为何物。就那样呆着,不知过了多久,一阵脚步声从远处传来,竟那么轻缓。抬头朝那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穿白衣长裙的女子婀娜的走来,是青石板路上映衬下的青春,竟迷了,不知多久,白衣女子慢慢远去,先是化为一朵花,后来又化为一点光,回过神来时连光也寻不见了,只留下她上桥时那回眸一望,在心中定格了多年。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相关文章
2020-05-24 13:42
2020-05-01 06:43
2015-07-04 08:01
2020-02-12 09:48
2012-03-07 08:19
2015-05-15 08:26
2020-08-04 13:41
2015-10-23 08:46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