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全球实体书、尤其纯文学实体书创作、出版,近年来都呈江河日下之势,法国却似风景这边独好。
诺贝尔文学奖和法国图书市场现状
10 月 9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这是继 6 年前勒克莱齐奥(JMG Le Clézio)后,又一位获得此奖的法国文学家。
众所周知,1901 年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法国诗人苏利.普旅多姆(René-François-Armand “Sully”Prudhomme),自首届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共颁授过111位各国作家,其中15人为法国籍,占比超过 10%,高居世界各国之首。
莫迪亚诺的获奖
对于莫迪亚诺的获奖,法国人、尤其法国文学评论界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感,这似乎并不仅仅因为“常来之客不杀鸡”、获奖太多故而见怪不怪,事实上 2008 年勒克莱齐奥获奖时,法国文学界颇轰动了一阵。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挑剔的法国文坛看来,勒克莱齐奥虽然不是“纯法国人”,私生活也颇多可议之处,却是十分符合法国文坛主流审美意趣的“正统作家”:7岁推出处女作,大学文学系出身,作品风格融和传统与现实、法国与海外,却保留着法国文学特有的唯美文笔;风格和关注面涉及人文、环境、民生、时代等宏大主题,及各国历史、宗教和神话等严肃课题,前后期作品风格迥异,并频繁涉及序言、书评等文坛交际圈,高产且乐意与其他作者合作,高产且对法国文坛有明确的归属感。
与之相比,莫迪亚诺就显得有些另类了。
莫迪亚诺生于 1945 年,迄今创作过 30 部小说,且至今仍在创作期,就在获奖前不久,他的最新小说《如果你不在附近迷路》(« Pour que tu ne t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 »)刚刚上市发行。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常颁授给早已结束创作期的高龄作家,从这点上看,他的获奖似乎非同寻常。
他的创作生涯顺利得让人嫉妒: 1968 年第一本小说《星形广场》(La place de l'Étoile)就大获成功,且从一开始就能和伽利玛(Gallimard.)这样的大出版社签约,一路合作至今,从未更换过第二家出版社,这是法国迄今前1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未获得的待遇。1972 年其小说《环形道》(« 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 »)荣获法兰西学院的罗曼文学大奖,小说《暗铺街》(« 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 »)则在 1978 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终身成就奖。他 1974 年的任编剧电影《拉孔布.吕西安》(Lacombe Lucien)在美国市场获得巨大成功,他甚至还在戛纳电影节写过歌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 36 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称他是“当代的普鲁斯特”,不少人赞誉他的作品既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又能迎合普罗大众,是当今时代难得的、雅俗共赏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描绘巴黎自然、人文景观方面也“如纪录片般精确”,而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则称他作品“令读者探讨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并揭示了纳粹占领时期法国人的生活状态”。
但批评者则指出,莫迪亚诺一直是个“小作者”,创作题材狭窄,风格单调少变化,且将太多精力花在商业炒作和自我包装上。有人指出,他是老一辈著名作家雷蒙.葛诺(Raymond Queneau)的得意门生,沾光获得了远比其他新人更高的起步台阶,并轻而易举以“菜鸟”身份碰上伽利玛的铁饭碗,也因此在其它领域占了很多先机(如电影就能和大导演路易.马勒Louis Malle等合作,这可是寻常新手编剧做梦都不敢想的)。还有人刻薄地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授奖的理由,是他对法国被纳粹占领的历史和生活场景有“深刻生动的回忆”,可他的生日是1945年7月30日——“而纳粹这年5月8日就无条件投降了”。
一些书评家认为,莫迪亚诺虽然不那么“法国主流”,但毕竟是当代法国“现役”作家中公认才华最出众的之一,且他不仅仍然在写,且卖的也不错,档次远高过纪尧姆.穆索(Guillaume Musso)和马克.勒维(Marc Levy)等所谓“百万作家”,销量和影响力又胜过一干“纯文学”,加上法国又是当今全球“主流文化市场”中文学出版形势最好的,一心求新求变的诺贝尔文学奖要摆脱“老人奖”定式,不选他还能选谁?
正因如此,莫迪亚诺才如加拿大通讯社所评论的,此前多次成为传说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热门但屡屡未能如愿,此次并非被最看好的人选却最终胜出。
法国文学出版 风景这边独好
全球实体书、尤其纯文学实体书创作、出版,近年来都呈江河日下之势,法国却似风景这边独好。
据统计,法国至今仍有大小出版社上万家,年均出版图书6-7万部,其中60^%门店直销,20%读友俱乐部销售,网络销售约在10%左右。法国出版社并非都有发行权,真正可以发行的出版社都需在法国出版协会注册,总数约在300-400家上下。
法国对图书出版有许多保护措施,如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就规定所有正式出版物必须由国家收藏至少一本,1949年更强制规定为必须送国家保存5本。1981年“单一书本定价法”规定,图书零售折扣不得高于5%,从而给小书店留下一条生路,避免这些书店被连锁大型书店、书友会和后来兴起的网店彻底挤垮。2012年,奥朗德政府将图书增值税从7%下调至5.5%,2014年政府更出台扶植独立书店的补贴计划,国家图书中心和出版社联合出资1800万欧元,帮助实体书店度过“数字化转型”危机,甚至年初政府还立法禁止网络书商“包邮”,以免读者从实体书店流失。
为了确保图书出版的品味,法国政府为书店引入冷门图书提供国家补贴,比例最高达2/3,这让纯文学作品得以在法国生存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新诗集出版——这是别国很难看见的场景。
法国是文学批评盛行的国度,几乎每个电视频道都有重头书评专栏,TF3的“一本书和一天”每周播6次,TF2的“一本书”每周竟播10次,甚至议会闭路电视频道都有专门的书评栏目,收视火爆,评论深刻,互动热烈,报刊杂志上的书评更是铺天盖地。法国作者也是普遍开博最早的一群人,他们的博客上,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有与读者很热烈细致的探讨。
在法国,书评是独立于出版、发行之外的专门体系,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可读性和读者接受程度他们当然很关心,但作品畅销与否跟他们并无关系,相反,由于书评受关注程度高,甚至许多书店依靠书评的介绍决定进货品种和数量。写作-发行-书评界限明确,各司其责,互不干涉。著名书评家贝尔纳.皮博(Bernard Pipeau)从业10年,与很多作家交情深厚,却从不以私废公,该赞就赞,该弹就弹。完善的体系确保了他们的独立评论,而这又使得书评在读者和销售者中极富权威性,如果书评家和栏目编导出于关系或金钱原因,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不实报道或不当炒做,很容易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恶劣口碑,并最终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作者也一样,对于他们而言,绯闻或互掐这种轰动对销量和名誉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将使他们在铁面无情的书评家笔下名誉扫地,最终一钱不值,唯一的良策只能是踏踏实实写书,并认真诚恳地面对书评家和作者的批评、质询。按照法国法律规定,书刊在主要媒体上的商业宣传受到严格限制,即使正规广告,目前也仅限于有线和卫星电视,那种靠炒做口水兴风作浪的擦边球更毫无市场,反倒会引起书评家和读者的反感。因此不论是总理诗人德维尔潘还是红歌星伊夫.蒙当,只要他们拿起笔写书,就得老老实实照书坛的规矩做。
不过文学奖的商业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
如法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恐怕是全世界奖金最寒酸的文学大奖:1896年设立时,奖金还号称有5000金法郎,对于当时的作家而言,算是笔不错的外快;1902年龚古尔学院成立,次年第一届奖颁发,却变成了可怜的50法郎,只够在巴黎马马虎虎吃个饭;如今奖金更寒碜到只有10欧元,刚够在巴黎最被人瞧不上的麦当劳,来个一般般的套餐,外加个巧克力圣代。尽管奖金寒酸,但龚古尔书在法国的销量却一直很好。一般的小说,卖个八九千册就算不错,但一旦获得龚古尔奖,刷出去30万册只不过是常规水平。奥秘不光在于这个奖的名气大、资格老,更在于它恰好在圣诞节前推出,要知道法国是文化大国,圣诞节很多老人会给子女们送书,龚古尔获奖书会被书店打上红腰封,作为礼品书重点推出,很多老人会仅仅因为这个红腰封而将书买下,因为给子女的礼物决不能是“坏书”——这就是著名的“红腰封定律”。至于诺贝尔文学奖,自然更被“看高一线”——勒克莱齐奥也好,莫迪亚诺也罢,出版社都在他获奖次日甚至当天再版其代表作,并很快被抢购一空。
疲态业已初显
尽管如此,法国出版业、尤其“纯文学”出版,也还是出现了疲态。
法国出版业虽然出版社众多,但真正的巨头只有十多家,其中阿歇特(Hachette)就占年总营业额半壁江山,剩下的一半,又被艾迪蒂斯(Edidis)占去“半半之数”,再往下,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的,不过伽利玛、弗拉马利翁(Flammarion)、阿尔玛丹(Harmattan)、马蒂尼埃-塞耶(Martinière-Le Seuil)、阿尔班.米歇尔(Albin Michel)等寥寥无几的名字。
今年初夏,GFK市场研究公司公布了2013年度法国图书出版业年度报告,显示22013年法国图书总销售额为3.56亿册,总产值39亿欧元,同比下跌2.7%,是多年来首次年销售额低于40亿欧元,但仍占法国文化市场(总年销售额75.4亿欧元)的大半,也就是说,在整个文化市场不景气大背景下,图书出版市场算是过得不错的。不仅如此,2013年作者所获得总版权费达4.37亿欧元,同比上涨2.4%,表明作家的收入还有所提高。
但明细数据则十分难看。
首先,最廉价的“口袋书”销量逆势上涨,自2010年起这一趋势一直在上升,而众所周知,“口袋书”的题材通常比较清浅。
其次,青少年读物、漫画和急就章式的人文社科图书销量上升,2013年青少年读物销售额3.543亿欧元,占总额13.4%,同比增长3.5%;漫画年销售额2.456亿欧元,占比9.3%,销售量、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和0.9%;社科人文图书销售额同比增长11.9%。此外,经济、政治、地理等类图书也销售势头看好。相反,文学类读物占比虽仍高居第一,但下滑势头明显,其中诗歌和剧本更同比下滑两位数的百分比。
“风景这边独好”的法国诗人们,也只能和其他国家的诗人们横向比较,以维持自己的骄傲了:许多评论家指出,现代法国诗歌已经与读者中断了联系,读者越来越少,影响越来越小,有人甚至直率地说,当代诗歌在形式上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和当代人所处的世界相距渐远。每年出版的诗集固然很多,但出版社却无利可图。出于对诗歌传统的尊重和保护,法国政府为诗集出版提供种种优惠和补贴,甚至亲自出面协调推介,如《法国诗五十年》专刊和《卅位诗人》评价专集,便均系法国文化部、外交部大力推出,出版界更从1983年即组织“诗歌市场”,为诗找出版社,为出版社找诗集,但同样举步惟艰,最终不得不寻求政府赞助,事实上,除了《伽利马诗歌》和《今日诗人》这两个由著名出版社精心包装、定期发行的当代诗歌系列丛书,法国每年多达400部以上的诗集都要依赖补贴、甚至作者自费出版,用一位出版商的话说,大部分出版社在诗歌出版方面要考虑的是“能出版多少本”而非“能卖出多少本”。尽管据《费加罗报》2004年的调查,1500名受访者中86%正在阅读诗集,其中大多数自己也写诗;古老的《拉封丹寓言》几乎每年都再版,且是排行榜的常客,但很多现代派诗人“只有自己一个读者”——2012年法国一部诗集的“经典印数”是200册,这几乎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
从这个意义上,让法国人莫迪亚诺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或许自有深意:这是对纯文学出版业最发达国度,一个最善于推销“准纯文学”作品作家的褒奖。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