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文化网-手机版    
雪漠禅坛 文化新闻 雪漠作品 息羽听雪 亦新红尘 香巴论谈 域外传真 散文随笔 English
视频专栏 名家视点 雪漠行思 涂鸦小品 文学朝圣 学术研究 大千世界 创意写作 香巴书轩
【公告】
【雪漠心语】


微信:雪漠藏书专卖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香巴文化研究院
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阅读 >> 大千世界 >> 正文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

2013-01-15 08:4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佚名 浏览:62613149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阴柔

 

提要:检视历史,当然应该承认阴柔亦有其功绩和价值。但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却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唯有与国民的阳刚气质相结合,我们的科学、民主、法治才能充分发展,中国在世界发展竞争的环境中,才能顶天立地,长治久安。

 

在考察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特有的神韵,即它的总体风格和效果的时候,我们经常注意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它的人文气质或民族性格。在这一点上,便涉及了阳刚阴柔的问题。

 

中国早期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强壮的、明亮的、公开的、充实的、亢进的、有力的、外向的为;凡静的、冷的、柔弱的、晦暗的、隐蔽的、退让的、无力的、内向的为,将天地万物的正面背面归纳成为两种普遍的姿态和倾向。当这种理解用于社会人生时, 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价值取向。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色。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刚毅果决,不屈不挠,胸怀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开始滋生起来,给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种风格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扶持下也逐渐滋生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可以凭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他提出贵阳而贱阴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这种比附和分割,显然是为推行其纲常政治服务的。这样一来,阳刚文化就在这种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以男人为阳,以女人为阴,已然意味着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而以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则使绝大多数男人也被划入阴柔的行列,男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妇女在家庭中同样的境地。可见,将归于在上者,将归于在下者,同时又主张贵阳而贱阴,就无疑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人人都有阴阳两面,对下对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为在下者终究是绝大多数人,要求他们处境而尚道,就会压抑多数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保持谦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各种强制和教化推行这样的抱阴守雌文化,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社会上的阳刚之气,造成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使阴柔文化实际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姿态。

 

就文化特质而言,不能忽视阴柔化心理长期积淀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否存在阴盛阳衰的问题,并无定论,也不必细究。但不少人指出,旧文化传统束缚下的中国男人往往缺乏阳刚之气,确实是值得重视的。就文化特质而言,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阴柔化心理长期积淀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齐一,轻个性。这种文化不注重提倡和保护个性鲜明的气质,实际上是看不起每个普通的个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迷信权势、向上攀附或从众随俗的心理十分普遍。说话做事随大流儿,害怕与众不同,即使做坏事,因为法不责众,也可能逃脱惩罚。久而久之,社会中就少有了个性鲜明、言行一贯、充满阳刚之气的硬汉

 

其二,重和气,怕竞争。凡事强调中庸,唯恐过犹不及,虽然知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但实际上并不区分;况且,做君子风险大,做小人风险小,就宁肯做小人。生活中遇到矛盾时,只需将其压抑、掩盖起来,有意见也不直接说出,只要保持一团和气,无需追根究底,明理遵法。久而久之,陷入了害怕矛盾,逃避竞争,以的消极状态,养成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不思进取,但求无祸的犬儒心理。

 

其三,喜含蓄,尚谦逊。含蓄和谦逊原本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境界。但在以为纲的传统文化中,却成为一套形式主义的规范,导致分不清谦虚与虚伪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种模棱两可、是非含混、阳奉阴违,只重成事,不重规则的待人方式。在某些交往中,不鼓励心口如一、开诚布公的批评和反批评,以分清是非,有些时候是表面上没事一般,却在暗地里较劲,斤斤计较,缺少大丈夫的担当勇气。

 

其四,少担当,多矫情阴柔化的心态,是有所追求却不耐磨难,企求成功却难舍付出;羡人成功而不知其劳苦,叹己困顿却无心发愤,拥才情而顾影自怜,处逆境则怨天尤人;追逐时尚而无所持守,关心热闹却只限围观……诸如此类的心态,常有所见。它所消磨掉的,正是那种雷霆万钧的雄伟气概。

 

检视历史,当然应该承认阴柔亦有其功绩和价值。但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阳刚却是一种必要的品质,一种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唯有与国民的阳刚气质相结合,我们的科学、民主、法治才能充分发展,中国在世界发展竞争的环境中,才能顶天立地,长治久安。

 

 

附: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909708

 

《光明大手印》系列丛书邮购地址: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联系人:王静  联系手机:13830501212

  相关文章
2017-09-12 09:58
2012-06-17 08:17
2015-02-27 07:36
2017-12-27 10:48
2015-03-29 08:33
2015-02-19 08:56
2014-12-13 13:34
2015-08-24 05:39
 

 

雪漠推荐

 

粤ICP备19153203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