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看玄奘不远万里前来求教,戒贤法师对玄奘十分器重。
那烂陀寺:玄奘印度留学地
玄奘矢志西行,目的地就是那烂陀寺。现在,他来了,这座印度佛教最高学府敞开胸怀,接纳了他,成就了他。
公元631年初冬,玄奘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当时的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数年来,他舍生忘死,绝域跋涉,就是为了这一天,来到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求教,以释心中疑惑。现在,他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事实证明,他从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到27岁誉满京师,再到抛开名利,西行印度,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那烂陀寺在等着他,106岁的戒贤法师在等着他。他来到这里,不仅成就了自己,也给印度这一佛教圣地带来了荣光。
那烂陀寺位于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东(故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西北约11公里的巴腊贡村),始建于公元5世纪,先后有6位国王参与修建,是当时的印度佛教中心和文化中心。这里藏书丰富,有浩如烟海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及天文、地理、医药、数学、音韵等方面的书籍,殿阙巍峨,花木掩映,常住僧人就有4000多人,加上各地来的佛教徒,常有上万人住在这里。摩揭陀国国王以100多座城邑的收入来供养这座寺院,因此,这里的僧众不用为衣食发愁,每日潜心向学,宗教和学术气氛极为浓厚。
戒贤法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是这座印度佛教最高学府的“校长”,主要研究大乘佛教,以瑜伽法门为主。由于他年高德劭,十分受人尊重,大家不敢直呼其名,都称他为“正法藏”,意思就是通晓佛教全部经典的人。得知大唐高僧玄奘远道而来,他派出寺内200多名僧人到路边等候,城中数千百姓也手捧鲜花,出来迎接。
见面后,戒贤法师命玄奘坐下,问他为何而来。玄奘恭敬地说,自己万里跋涉,就是为了向大师求教,学习佛教经典。戒贤法师听了十分感动。为褒扬玄奘的求法精神,那烂陀寺给他的生活待遇格外优厚,除了派四五个人照顾他的起居,每日提供上好的饭菜、水果和香料,还让他出入乘坐象舆。寺里享有这种特权的,算上玄奘也只有10个人。
佛教经典包括经、律、论三个方面,也称“三藏”,精通其中50部以上的,可称“三藏法师”。那烂陀寺有4000多名僧人,精通其中20部的有1000多人,精通30部的有500多人,精通50部的只有9人。那烂陀寺是印度佛教中心,按照教规,除了正法藏戒贤法师,还应有10名三藏法师,可多年来一直没能凑齐。现在,精通50部以上经、律、论的玄奘来了,终于使寺里的三藏法师达到10人,因此《西游记》中也称唐僧为“唐三藏”。
后来,中国又有义净、智弘等多名僧人前往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也派僧人到中国留学,双方学术交流不断。可惜,到公元12世纪末,即南宋宁宗庆元、嘉泰年间,这座宏伟壮丽的寺院毁于战火,此后长期湮没在荒草之中,直到上世纪初才重见天日。在发掘出的遗址上,佛像栩栩如生,残存佛塔成排,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周游印度
那烂陀寺历史悠久,学者辈出,印度大乘佛教的许多大师都曾在此讲学。在玄奘到来之前,戒贤法师因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已多年没有说法讲经。现在,看玄奘不远万里前来求教,戒贤法师对玄奘十分器重。他破例为玄奘开讲佛教重要经典《瑜伽师地论》,整整用了一年三个月时间,才将这部经讲完。当然,虽是为玄奘“开小灶”,戒贤法师也不限制其他人听讲。于是,每次都有数千人赶来,与玄奘一同听课,场面相当壮观。
玄奘是一个志向远大、资质超群的人,他既然来到那烂陀寺,看到寺里有那么多藏书,绝不会入宝山而空返。因此,平时除了听戒贤法师讲经,他还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其他经典,参观寺院附近的佛教胜迹。
一转眼5年时间过去了,玄奘已遍览寺内藏书,并掌握了东、南、西、北、中印度各国的语言。戒贤法师欣赏他的好学精神,认为他已很有学问,想让他在寺内开坛讲经。可玄奘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他拒绝了老师的好意,并作了一个决定。
公元636年春,玄奘辞别戒贤法师,离开那烂陀寺,开始周游印度。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玄奘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游学”的人。他是从北印度入境的,从北印度到中印度一带的佛迹都已瞻仰过,因此他现在要去的是东、南、西印度。
玄奘先到了东印度靠近孟加拉湾的一个国家(属印度比哈尔邦),跟两位高僧学习了一年;又花了两三年时间,东达迦摩缕波(属印度阿萨密邦),南达罗毗荼(印度买索尔邦班加罗尔一带),西达狼揭罗(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东南一带)。每到一地,他都虚心向当地有名的学者请教,研读那里的佛经和各种学术书籍,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游历了东、南、西印度各国后,玄奘回到那烂陀寺。在那烂陀寺附近的杖林山,住着一位胜军法师,他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并且品德高尚,精通大乘佛教的《唯识抉择论》。戒日王想请他出山,许诺封他为国师,给他几十座城邑,他都不肯接受,推辞道:“我知道受人之禄,就要替人分忧。如今救人生死这样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过问您的政务?”戒日王无可奈何,只好任由他在杖林山收徒教学。玄奘到胜军法师这里学习经论,以前他在瑜伽、因明等方面遇到的疑问,也一一向胜军法师请教。就这样,他又在杖林山学习了一年时间,才回到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这5年时间,玄奘巡礼印度诸邦,遍访有学问的高僧,对佛教各派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学问增长很快,深得戒贤法师赞赏。因此,他一回来,戒贤法师便命他为大家开讲大乘佛教瑜伽法门的主要经典《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这一年,玄奘41岁。
声誉日上
那烂陀寺是印度学术中心,平时每天都有100多个讲座同时开讲。玄奘讲《瑜伽论》时,寺里一位名叫师子光的三藏法师正在讲《中观论》等佛经。
师子光也是戒贤法师的弟子,与玄奘同为大乘佛教信徒,但是,他属中观法门,与玄奘所属的瑜伽法门不同。大乘佛教中这两大派别本有分歧,加上玄奘很受戒贤法师器重,引起了师子光的不满。因此,师子光讲经时,常常明里暗里贬低瑜伽法门,借机打击玄奘。玄奘起初不以为意,认为大乘佛教这两大派别只是没有融合,并非互相矛盾,因此只是专注讲经,不理会师子光的挑衅。后来,见师子光做得实在过分,玄奘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了一篇《会宗论》,调和瑜伽与中观两派学说。戒贤法师看了《会宗论》,觉得玄奘很有见地,大为赞许,命人将其张贴在寺里,让大家没事儿都去学习。
师子光本想贬低玄奘,不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眼看听玄奘讲经的人比以前更多了,他恼羞成怒,到别的寺院找来自己过去的同学、东印度著名学者旃(zhān)陀罗僧诃,让他来与玄奘辩论,替自己出气。
旃陀罗僧诃本是个雄辩且好胜心强的人,但到那烂陀寺后,他看了一遍《会宗论》,就对玄奘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当面听了玄奘讲经,竟被震慑得一言不发,只行了个礼就退出去了。见到师子光后,他劝老同学认清形势,不要再意气用事。师子光静下心来,觉得自己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品格上,都与玄奘差了一个档次,因此低头认错,与玄奘言归于好。
从此,玄奘在印度各地声誉日上,这为那烂陀寺带来了光荣与骄傲,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
当时,戒日王统治中印度和北印度,威望很高。一次,他率军队征讨恭御陀国,途经信奉小乘佛教的乌荼国时,碰到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原来,戒日王是大乘佛教信徒,而乌荼国僧人当着他的面讥讽那烂陀寺是“空华外道”,其中一个学者还专门写了一篇《破大乘论》,攻击大乘佛教,说大乘佛教不是佛祖释迦牟尼本来的主张,并称那烂陀寺再有学问的人,也挑不出其中一个错。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原是佛教中的新派与旧派,但两大教派都认为只有自己才真正掌握了佛教的真谛。戒日王看了《破大乘论》,气得发抖,马上写信给戒贤法师,请他派人到乌荼国和小乘佛教的僧人辩论。玄奘是戒贤法师高足,在那烂陀寺负有盛名,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这场风波。
附:
●雪漠作品专卖:http://shop35991997.taobao.com/
●雪漠墨宝义卖:http://www.xuemo.cn/list.asp?id=89
●《无死的金刚心》卓越网专卖:http://www.amazon.cn/%E6%97%A0%E6%AD%BB%E7%9A%84%E9%87%91%E5%88%9A%E5%BF%83-%E9%9B%AA%E6%BC%A0/dp/B007VX0VSU/ref=sr_1_1?ie=UTF8&qid=1335400266&sr=8-1
●《无死的金刚心》当当网专卖: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726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