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e Mo Culture
Xue Mo Culture >> 雪漠禅坛 >> 雪漠禅坛 >> Body

雪漠:出世间的心灵游戏

2014-02-10 04:19 From: www.xuemo.cn/en Author: Xue Mo Culture Browse: 57136875 Times
Description:“无光亦无明,无生亦无死,如如不动,无来无去”,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雪漠:出世间的心灵游戏

●雪漠: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善知识之后,他就会为你开示心性。所谓的“开示心性”,就是让你明白什么是空性,让你明白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许多人一直在寻找的生命答案。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道”,对佛教徒来说,就是真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白人见到了世界的真相,他知道,烦恼也罢,令他烦恼之物也罢,整个世界也罢,都是虚幻的梦境,随时都在变化,不会永恒;他也明白,让自己生起烦恼的,仅仅是一些虚幻不实的想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烦恼的事情。

没有一点点烦恼,活得自在逍遥,活得非常安宁,这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古代印度的好多国王放弃王位和财富去修行,为的就是得到这样一份安宁与自在。

不过,找到善知识之后,他不一定会马上为你开示心性,因为你的因缘未必俱足,但他至少会告诉你该怎么修。修行的方法有很多,见性的方法也有很多,登地菩萨可以创造出无数度众的法门,就算它们看起来不像修行,也必定最适合你的具体情况,其目的就在于让你尽快证得那个东西。所以说,善知识必须是圣者。古代印度的八十四位成就师中间,有许多人的修行之法都非常有趣,比如,有的人边做鞋边修行,有的人听声音修行,有的人吃别人丢弃的鱼肠修行。所以,并不是非要出家或者躲在山洞里才能修行。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有的人不但要照顾自己的温饱,还得兼顾全家大小的衣食住行,非常忙碌,如果非要按部就班,就会有很多人因为无法完全脱离世俗生活,而将修行拒之门外。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俱足善巧方便的善知识有多么重要。经典虽然承载了智慧,但是它毕竟无法开口说话,无法告诉你,你选择的修法适不适合自己,你在修行中有没有走偏。想要知道这些东西,你就必须找到一个能沟通的善知识,佛教中称之为“人间上师”。人间上师会引导你找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性,这时候我们称之为“见到光明”,也叫“见性”。这里的“性”就是“自性”,香巴噶举用“光明”来比喻它。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被关在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屋子里,他想走出去,但没有一点方向感,也找不到门口,他只能一边摸索一边慢慢地走,动不动就会被绊倒,或者撞到墙壁。忽然有一天,窗外透进一缕光,这缕光可能非常微弱,但他会因此知道门窗在哪里。当他朝门窗走去,把遮挡光线的东西推开时,光明就会驱散屋里的黑暗,他就会看清屋里的一切。当他打开房门,走出去的时候,就能沐浴在光明之中,慢慢与光明融为一体。

指引你走出黑暗的光明就是自性,它是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空性光明。它一旦出现,你就知道修行的路该怎么走了,这就叫“见道”。

见道是五级证道的第三个阶段,也叫“开悟”、“明心见性”等等。所谓见道,就是见到智慧光明的意思,见到光明之后,才算进入了真正的修行。

要走到这个阶段,有时很容易,有时也很难。难在哪里呢?难在没有机缘。什么机缘?“信”的机缘。有的人信心很大,很快就会开悟,但有的人根本没有信心,大善知识就在眼前,他却浑然不知、不懂珍惜,或者说,他一辈子都遇不上一个能令自己信服的善知识。

白内障病人想要看清楚东西,就必须先把白内障治好;瞎子想看到这个世界,就要做复明手术。这就是因缘。如果你一辈子都治不好白内障,或者你一辈子都做不上复明手术,那么你就一辈子都见不到光明。就是说,有的人一辈子死守着自己的成见,不相信善知识的话,不肯照着善知识说的去做,那么他很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光明。也有一些人非常愿意放下成见,只是苦于不明方向,不知道自己该放下什么,如何放下。比如说,有的人虽然很想知道生命的答案,也愿意付出努力和行动,但是他连听闻佛法的机会都没有——他没有看过佛书,没有听人讲过真正的佛法,身边连一个真正的佛教信仰者都没有,没有任何一个人把佛法带入他的生命,所以他根本不知道,佛法里有他苦苦寻找的答案。

我的一个学生以前就是这样。她身边所有的“信佛”之人都只懂烧香拜神,只想求神保佑,所以她对佛教不但没有好感,而且还抱有偏见。后来,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她读了我的书,才知道佛教文化中原来有这么好的东西,她才成了我的学生。要是没有这样的因缘,她可能一辈子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好多人修到八九十岁还不知道什么是空性,或者把顽空当成了空性。

所以说,佛教中提倡法布施,这不仅仅是在弘扬佛教文化,更是在为寻找答案的人提供一种机缘。

你想想看,如果你修到九十岁才发现自己修错了,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的很多读者都自发地组建了网站、博客,自发地印制报纸、杂志,想尽一切办法对外传播我的思想,他们并不是在搞个人崇拜,而是想要将一种让他们清凉的文化、一种他们向往的精神、一种他们实践后认为非常有益的思想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毕竟,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思想,多听听,多看看,没有什么坏处。要是不广泛传播,好多真正需要它的人就不知道它在哪里,不知道到哪儿才能找得到它。有好几个读者看过“光明大手印”系列后都告诉我,他们走了十多年的弯路,苦苦寻觅,找不到方向,现在终于知道光明在哪里了。这就是传播的真正意义。

见道非常重要,你一旦见到光明,就走不错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见到光明的同时,就会明白为啥一切都只能在心内寻找,而不能在心外寻找;你也会明白,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向,才能让自己走向解脱。就是说,见到光明之后,你才会知道应该破除什么,为什么要破除,如何破除,等等。不过,事实上,当你见道之后,好多执著和烦恼慢慢就消失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世界是怎么一回事了,正如你知道魔术的秘密之后,就不会继续被它欺骗一样。

那么,世界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不断变化的,是流动的,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不是实体,而是组合。既然是组合,就会有解体的一天,解体的那一天来临时,事物也就消亡了。

有的人也知道这一点,就像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但是正如有的人即使知道作用力必然带来反作用力,却仍然不相信因果循环,好多人在生活当中,也总是忘记“变化”这一规律。对“变化”的忘却和一种盲目的侥幸心理,使我们陷入了贪婪、无知、愤怒、嫉妒当中,不能自拔,痛苦和烦恼由此而生。所以,见道与认同道理的区别在于,见道者就像那些对魔术秘诀了如指掌的人,认同道理者,则是那些明知魔术必然是某种障眼法,却仍然会被魔术效果所愚弄的人。

关于见道后的修行,禅宗有三关之说:第一关是初关,明心见性;第二关是重关,保任成功;第三关是牢关,将保任的东西也打碎。但是,现在对禅宗“三关”的说法里面,却有好多都是错误的。比如,台湾的某法师在一本书里说,禅宗参破三关之后仍是迷情凡夫,这简直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参破初关就明心见性了,这时已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是圣者,而非凡夫。如果参破三关,就是佛。我们暂且不说报身和化身,因为禅宗里面没有报、化之说,但这时他至少证得了法身成就——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要求,比如觉他和觉行圆满等等。所以,参破三关之后,怎么可能仍是迷情凡夫呢?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等于否定了禅宗的修行和觉悟。

当你将光明打成一片时,就破了上面所说的重关,进入不动地,达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了。八地菩萨是不动地,心不动则不堕落。但是,之后还会进入无修道——这是修行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说,你看起来好像已经不再修行了,但行、住、坐、卧之间,却无时无刻不在空性中,只是还有很多习气需要破除。比如,喜欢喝普洱,不喜欢喝绿茶,这就是一种细微习气。不过,那些细微习气,已经改变不了行者的智慧状态,对他构不成烦恼,不会让他堕落了。只是,既然心上还存在习气,就需要继续清除,因为细微习气也是分别心造成的,它的存在,意味着行者的分别心还没有完全被除掉。

当你连细微习气都清除干净时,普洱也罢,绿茶也罢,白开水也罢,都会觉得很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尝不出味道。相反,你大智俱足,光明朗然,了了分明,却又如如不动,这才证得了究竟成就。证得究竟成就者,不再被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所动摇,这时,他就是如如不动的佛。

关于上述的五个阶段,我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资粮道就是“向往光明”,加行道就是“寻找光明”,见道就是“看到光明”,修道就是“走向光明”,无修道就是“融入光明”。佛教中任何一个教派的修行,都离不开这五个阶段,完成这五个阶段之后,你就化成了光明,心中连光明的名相都没有了。“无光亦无明,无生亦无死,如如不动,无来无去”,这才是真正的成就。

——摘自《光明大手印:当代妙用》 雪漠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Related articles

雪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