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不管苏晓霞也好,兰丽君也罢,名字只是个符号,重要的是她们背后的真正的信仰、精进的求知、善良的行为,以及弘扬香巴文化的精神。
一个美好的误会
文\余泽雄
儿时腼腆的性格一直影响至今,都说;“三岁定八十”,这也许是对人某种基因的一种解读。记得,学生时,几乎不跟女同学说话,偶尔说句话,也不敢对视她的眼睛,且脸红到耳根。当然,年龄大了,社会经历多了,脸皮厚了,腼腆也没了,不过那种对交往少或不认识的人,却很难主动同他搭讪,询问姓名,不知是不是小时候遗留的腼腆个性使然?
那是一次香巴文化论坛研讨会上,我见到一位女士,她热情洋溢、语速快而短、果敢简洁、乐呵呵总挂在脸上,带有浓重青岛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这位女士在讲台上发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她最打动我的是,那种知行合一、果断的做事风格。她和几位有缘的朋友,从家乡靑岛赶赴几千公里之外的甘肃武威,拜访雪漠老师,求师问道,还为传播大善文化,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她在论坛上的精彩发言,让我留下了一段对山东人深刻的认识“憨厚、实诚”。那次会议,我模糊记下她的名字“苏晓霞”。
第一届“雪漠创意写作班”结束不久,在雪漠文化网上读到了苏晓霞写的一篇文章《我回家了》,文字质朴细腻,把离家多年而回家所产生的赤子情愫,描述得憨态可掬、自然干净。于是,我心里说,真看不出,雷历风行的“苏晓霞”,还有一颗如此柔软的女儿心和朴素自然的写作韵味。第二届“雪漠创意写作班”上,我和“苏晓霞”又见面了。这次,我坐在左第一排,而她坐在中第二排,座位距离只有一米多。偶尔我瞄她一眼,除了专注聆听的表情之外,就是主动抢答回应老师的互动发言,活力洋溢,深刻有加。
写作班最后一天下午,亦新老师选择了几篇第一届写作班学员的优秀习作,进行点评。第一篇分享的是,苏晓霞的《我回家了》,亦新老师说:“请苏晓霞站起来,让同学们认识一下。”此时,我不由自主地回头望着我后排座的“苏晓霞”,过了几秒,却看见离我后好几排的一位腼腆的女孩站了起来,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还好,我认识的“苏晓霞”,没发现我显现的尴尬。
下课了,在楼梯里,见到了我自认为的“苏晓霞”,于是,我开口问:“您的大名是?”她甜甜地回答:“兰丽君。”我笑着说:“记住了!”
今天早上,我打开ipad里的微信群,看到古之草写的报道《兰丽君女士向“香巴对外翻译与传播项目”捐赠50000元翻译经费》。看完此文章,我为原来的误会前面加了定语——“一个美好的”。其实,不管苏晓霞也好,兰丽君也罢,名字只是个符号,重要的是她们背后的真正的信仰、精进的求知、善良的行为,以及弘扬香巴文化的精神。若今后在香巴文化志愿者的群体里,多些发生这样的“误会”也无妨,我为自己一闪念的“荒唐”,笑了!
写于2015年10月5日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